創造共享價值,達到社會、企業、顧客、員工的和諧發展
2015 年全球約 200 個國家共同簽署《巴黎協定》希望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讓本世紀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革命前水準的攝氏 2 度以內,更進一步控制在攝氏 1.5 度,以減少氣候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及影響,但近幾年研究報顯示氣候變遷影響已遠超出我們所預計,需要全球動員一同解決。而現今氣候變遷已帶來整體性的變化,企業面對未來的風險與機會難易預測,因此發展出「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讓企業及相關利害關係人更為聚焦相關議題及參考和衡量,雷科在 2020 年開始依循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盤點公司可能遭遇之風險及機會,公司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冀望透過氣候相關財務揭露架構,掌握公司短中長期可能須面臨的影響與衝擊,讓公司有效運用資本配置及決策,除使公司可永續經營發展,並減緩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速度。
雷科的整體風險管理交由風險管理部門進行,為更全面納入各面向風險,將氣候變遷相關風險納入整體風險管理程序,並採用「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ask Force on Clima 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 TCFD)架構進行評估。風險管理部門負責辨識氣候風險和機會,評估其對公司營運的潛在影響。該部門由各事業單位/功能組織的最高主管組成,並與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辦公室共同合作,蒐集資料、制定應對氣候風險的預防和緩解措施並增進應對氣候相關風險的執行成效。評估結果每年至少向董事會報告一次。
為風險管理之最高決策單位,核定風險管理政策與架構,監督風險管理機制之有效運作,自氣候變遷議題納入風險管理中,將執行結果定期呈報董事會,以確保氣候相關風險管理制度有效推行。
由各事業單位/功能組織最高主管組成,進行辨識風險、機會,並針對其所造成公司營運衝擊的影響。召開會議討論氣候變遷等議題,收集管理階層對於氣候變遷之因應及彙整公司對策,並將氣候風險管理報告呈報董事會。
進行氣候變遷情境分析,收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因子,將風險管理部門成員的評估表透過數據分析,彙整公司潛在及實際的風險與機會,並規劃相關行動計劃或預防、緩釋行動,製成氣候風險管理報告。
雷科藉由國內外最新法規及氣候情境分析,進行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鑑別,找出對雷科營運、業務、財務等影響的風險與機會因子,並針對其因子進行因應對策彙整,規劃調適、緩釋計畫或展開預防性措施。雷科透過風險矩陣圖進行分析公司潛在風險與機會,藉由衝擊程度(財務影響程度)及發生可能性(財務影響程度)作為標準,並評估各因子分別屬於短期(0~5年)、中期(6~10年)、長期(10年以上)之影響以及將造成財務的衝擊程度,而根據風險與機會分析之結果,制定相關因應計畫及預防措施。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再生能源 相關法規 |
短(0~5 年) | 為降低能源使用,轉而建置再生能源設施,應依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法規規範,避免違反法規進而產生罰則,另外,各國對於再生能源法規不確定性高,因此進行相關投資,須衡量其風險,若違反法規將產生罰則,將造成營運成本增加。 | 雷科目前於新生大樓建設太陽光電板發電躉售給台電,另透過關係企業進行綠能投資與發展,在進行建設或投資前,進行法律及環境風險評估,以確保執行時的合規性,降低營運風險。 |
|---|---|---|---|
| 要求透明 揭露排放資訊 |
短(0~5 年) | 雷科在金管會公布之溫室氣體盤查時程,應在 2028 年完成母公司溫室氣體確信及 2029 年完成合併報表子公司溫室氣體確信,因應其揭露時程,公司須建立相關系統及負擔第三方機構查證費用,需增加營運成本,若未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揭露,將面臨罰款,上市櫃公司經查得永續資訊有重大揭露缺失,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將可處 3 萬元以上、 100 萬元以下違約金。 | 導入ISO 14064-1:2018進行公司組織型溫室體盤查,逐年擴大盤查邊界(2024 年將新竹分公司納入,並請海外子公司進行初步盤點及資料收集),並透過建立內部系統收集各項資料,使數據收集更加完善、準確,規劃預計在 2025 年進行母公司溫室氣體排放查證。 |
| 碳費、碳稅 相關徵收法規 |
中(6~10 年) | 台灣在 2025 年起徵收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 2.5 萬公噸 CO2e 以上之電力、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目前徵收費率以每噸 300 元收費,隨後分階段調降起徵門檻,而碳費分階段調升為原則,以長期碳費徵收費率(2030 年後),將訂為每噸 1,200 元至1,800 元間。雖然雷科未被列入徵收對象,但雷科屬上市上櫃公司被列管機率高,一旦徵收可能導致企業營運成本增加。假設不考慮優惠費率,依照公司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類別一及類別二)約 1,500 公噸,將增加 45 ~ 270 萬的成本產生。 | 除導入 ISO 14064-1 溫室氣體盤查,了解公司排放熱點外並針對熱點透過製程改善或機台汰換等推出節能減碳計畫,或加入政府低碳化相關計畫,降低公司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另外透過建置再生能源發電設施,以降低能源使用所產生之溫室氣體。 |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產品與服務遭低碳產品服務取代 | 中(6~10 年) | 競爭對手研發出更低碳或效能更高技術,使客戶轉向選擇其產品,使公司訂單減少,營收下降。 | 持續關注競爭對手的低碳產品或服務,了解其優勢與劣勢,並評估自身的競爭力,評估低碳產品服務對企業現有產品的威脅程度,以及市場轉型速度,進而考慮進行產品碳足跡盤查。 |
|---|---|---|---|
| 低碳產品與技術開發 | 中(6~10 年) | 為符合市場趨勢,研發更具效能技術,或進行產品碳足跡,更進一步進行碳中和,若技術研發失敗,或是導入相關系統或材料,將使成本增加。 | 持續找尋低碳原材料,透過政府相關計畫將製程低碳化,提高產品能效以降低資源耗用。 |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客戶環境要求增加 | 短(0~5年) | 要求供應鏈溫室氣體減少排放,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若無法達成將減少訂單或取消合作,將使營運收入減少。多方面揭露公司資訊,使資訊透明化,公司預算將提高編列相關費用。 | 藉由每年溫室氣體盤查,了解排放情形外,持續推動老舊設備汰換,減少能資源使用,並透過公司年報、官網及永續報告書等公開資訊平台揭露相關資訊。 |
|---|---|---|---|
| 原物料、能源成本增加 | 短(0~5 年) | 除電費、水費逐年調漲,在各國開始碳費/稅徵收,將導致原物料及運輸價格調漲,另外廢棄物處理需配合法規,使公司營運成本增加。 | 尋找多間符合環境趨勢的供應商,或與客戶、供應商共同研發新低碳、環保材料;另,目前公司產品其一原材料所產生紙廢棄物,面臨難以回收之情形,需評估原材料之材質及尋找願意配合之廠商。 |
| 金融機構投融資、保險意願降低 | 短(0~5 年) | 雷科在投入氣候調適/緩解的計畫力度不足,在金融機構的氣候評比中分數將下降,使得融資、保險難度提升,可能影響公司資金。 | 依據國際準則及框架,如 GRI、SASB、TCFD,定期揭露相關資訊,此外定期與合作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進行溝通,了解其對 ESG 的期望,並展示企業在 ESG 方面的努力。積極探索綠色貸款、綠色債券等綠色金融產品,以獲得更優惠的融資條件。 |
| 客戶改變供應商選擇準則 | 中(6~10 年) | 選擇有碳足跡或碳中和的產品,或是產線製造使用能源為再生能源,公司若無相應作為,可能減少訂單,營收將下降;若投入碳足跡或碳中和、使用再生能源將導致營運成本增加。 | 持續關注客戶對低碳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並找尋低碳材料替代目前原材料,評估碳足跡盤查導入,或參與政府補助計畫,透過與學術機構、研究單位合作,共同開發低碳技術。 |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企業形象衝擊 | 中(6~10 年) | 對氣候變遷、節能減碳等議題回應消極或表現不彰,無法滿足利害關係人的期待,對公司聲譽或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導致營業額下降。 | 依據國際準則及框架,如 GRI、SASB、TCFD ,定期揭露相關資訊,並持續進行利害關係人議合,了解其想法與期望,以調整公司策略及規劃。 |
|---|---|---|---|
| 產業汙名化 | 中(6~10 年) | 電子產業在社會眼中為高耗能產業,若維持原本製程技術,將帶來環境相當程度之破壞,也因而留下有損於低碳經濟轉型密切相關印象,長期下來將導致法人投資減少,公司價值降低,銀行融資成本增加,若借款年利率增加1%,每1億的融資借款每年將增加100萬利息支出。 | 在公開資訊平台上,揭露公司節能減碳作法,及溫室氣體排放量;投資綠能設備並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並與所在行業別上、下游一同執行節能減碳計畫。 |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極端天氣事件頻度、嚴重度提高 | 短(0~5 年) | 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明顯,在極端天氣事件發生頻度提升,未來短時間強降雨,導致地區排洪建置無法負荷,使地區面臨淹水風險提升,或是自然災害的強度與頻度上升,導致員工無法上班天數增加,或是交通受阻,導致無法出貨至客戶端,使公司營收下降。公司為確保員工工作環境安全、持續營運不造成客戶等損失等,需依據暴雨型態建造防水設施、增加防洪排水設施或遷址,將導致增加資本支出。 | 目前擬定因應及預防災害發生應對計畫,減少損失。 |
|---|
| 風險 | 影響 時程 |
風險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平均氣溫上升 | 短(0~5 年) | 以高雄營運據點,不論在升溫幾度的情境下,平均溫度或是在36度以上的天數,皆呈現增加,這使得工作環境受到考驗,為使工作環境舒適,可能需要進行汰換空調設備,將增加約100萬元的支出,或是為減少氣體逸散,節省空調,將尋找環保隔熱塗料或隔間將導致增加資本支出。另外為使工作環境溫度適宜,增加電力成本支出增加,或為減少氣體逸散,節省空調,將尋找環保隔熱塗料或隔間將導致增加資本支出。 | 汰換公司空調設備,購買節能機型空調。 |
|---|---|---|---|
| 海平面上升 | 長(10 年以上) | 公司主要營運據點位於沿海地區,若南北極冰層持續融化,使海平面逐年上升,將導致高雄廠區周圍地區被海水淹沒,將導致公司產能下降或中斷,若為減緩帶來之衝擊,採取設備基礎架高或遷址,將增加營運成本。 | 擬定因應及預防災害發生應對計畫,減少損失。 |
| 機會 | 影響 時程 |
機會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低碳運輸 | 短(0~5 年) | 企業運輸溫室氣體排放為整體的大宗,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則要選擇低碳運輸方式,如企業內部公務車陸續更換成電動車,將增加資本支出。另外,國際海事組織(IMO)研擬在 2027 年課徵海運碳稅,歐洲理事會也通過燃料法案,促使企業在原物料及產品運輸時,選擇使用永續燃料的運輸工具,將使資本支出增加。另外雷科將公務車由油車逐步汰換成電動車,減少化石燃料燃燒,添置電動車,增加資本支出,至少約 100 ~ 300 萬。 | 逐步汰換公司純燃油公務車,主管配給之公務車採用電動車。 |
|---|---|---|---|
| 提升廠區能源使用效率 | 短(0~5 年) | 電費逐年調漲,以公司製程來看,設備能源需求最大,但設備往往具有能源損耗大的特點,所以從提高設備能源使用率來改善,若透過機電整合、汰換耗能設備,將增加資本支出。若透過改變製程技術,降低總體生產過程耗費能源,則可降低營運成本。另可導入智慧製造應用,結合資通及智慧科技,即時掌握工廠能源使用量,透過數據分析實現控制優化;導入人工智慧提升警示及增加預測精準度,提早發現設備能耗異常進行維修或汰換,但建置相關系統,將使資本支出增加。 | 汰換公司老舊製程設備,採購能效較佳設備,減少材料耗損。近期進行相關設備的能源使用監測,進行評估後,將規劃拓展至能原使用較大廠區進行,以利後續節能計畫推動。 |
| 取得公部門補助與合作 | 短(0~5 年) | 透過公部門資源或技術,將製程進行改善,提升設備能源效率,減少能源使用,降低資本支出。 | 定期瀏覽政府相關部會網站,了解最新的補助政策、申請條件與時程,此外參加政府舉辦的說明會,深入了解補助計畫的細節,並與承辦單位進行交流。 |
| 機會 | 影響 時程 |
機會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參與再生能源計畫 | 短(0~5 年) | 各國對再生能源皆有規劃,如台灣希望在 2025 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 20%,另外各界對再生能源需求日益漸增,因此透過參與相關計畫,如投資、建設等,降低未來能源成本,但建置再生能源設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短期內可能壓縮企業的現金流。 | 公司投資太陽能光電,增加國內再生能源供應。 |
|---|
| 機會 | 影響 時程 |
機會描述及 財務影響 |
因應措施/ 行動方案 |
| 提升產品效能 | 短(0~5 年) | 針對客戶、市場的要求,提升原有產品能效,滿足其需求,提升公司在市場的競爭力,但提升產品效能通常需要投入研發、設備升級等方面的資金,短期內可能會增加成本。提升產品效能後,產品的吸引力增加,能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帶動營收成長。 | 持續了解客戶對低碳產品或服務的需求,並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開發。提供員工相關培訓,提升其對低碳技術與永續發展的認識。 |
|---|---|---|---|
| 開發和/或增加低碳商品和服務 | 中(6~10 年) | 在綠色供應鏈趨勢下,低碳商品和服務更受重視,為打入市場,投入低碳技術開發,除增加研發支出,也需要時間推向市場,短期內營收可能不會立即顯著成長,但持續提供低碳產品,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能帶來更高的品牌溢價,提升產品的售價,進一步增加營收。 | 找尋低碳原材料及改善產品製作流程,提高能效減少資源浪費。汰換公司高耗能製程設備,採購能效較佳設備,減少材料耗損。 |
雷科透過「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合作出版的『縣市氣候變遷概述 2024』進行年平均溫度、年高溫 36℃ 天數、年降雨量及年最長連續不降雨日數進行在不同全球暖化程度下(含 1.5℃、2℃)的未來推估,並採用「氣候變遷災害風險調適平台」(Dr.A)增溫 1.5℃ 及 2℃ 的情境下的淹水災害風險及 IPCC AR6 全球海平面預測工具在全球暖化程度 1.5℃ 和 2℃ 及SSP排放情境(含 SSP1-2.6、SSP5-8.5)下海平面上升情況來進行實體風險情境分析,另外在轉型風險的情境分析採用「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的『 Net Zero Roadmap A Global Pathway to Keep the 1.5 °C Goal in Reach』、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與「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 Taiwan)進行評估。詳情請參考2024年永續報告書。